bevictor伟德官网bevictor伟德官网協同中心教工黨支部是全國高校“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強國行”專項行動團隊。該黨支部以黨建為引領,對接地方特色優勢與經濟發展需求,強化有組織科研,開展組團式幫扶,利用“循環利用,變廢為寶”的中藥資源研發思路,圍繞藥材生産過程副産物的價值發現和資源化利用,開展科研攻關,用紮實行動推進中藥高質量發展。
黨建聯建的“融合引擎”,釋放協同發展動能
協同中心教工黨支部堅持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深入探索“黨建+科研+産業”融合機制,為中醫藥領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注入組織力量與精神動能。
在校地、校企聯建方面,支部先後選派2名黨員參與“江蘇省科技鎮長團”工作,充分發揮高校科研與人才優勢,深入對接南京、蘇州等地生物醫藥産業發展需求,主動投身科技成果轉化和産業難題破解。支部與江蘇康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簽署黨建共建協議,将黨建聯建作為校企協同創新的重要路徑。在共建企業設立“協同中心黨支部賦能站”,圍繞“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等主題,舉辦聯合黨日、專題座談、科技項目協同攻關等活動,打造“共建+共研+共育”的融合平台,推動“強國行”專項行動落地見效。
在校院聯建方面,黨支部與江南大學、中國藥科大學、南京工業大學等高校黨組織深化協同,圍繞黨建引領學科交叉融合,聚焦一流學科建設、科研平台共建、人才隊伍發展與“三全育人”體系構建,協同推進“中藥與食品”等交叉學科建設,形成多學科聯動、資源整合共享的發展格局,為國家一流中藥學科建設注入黨建引領的強大動力。
播撒本草文化種,厚植青少年根脈
黨支部将中醫藥文化傳承作為思想育人和價值引領的重要抓手,深入推進“大中小學協同育人”機制。支部與栖霞區長江中心小學、攝山星城小學黨組織聯合開展“弘揚傳統文化,傳承中醫國粹”主題黨日活動,通過《本草與生活》《與‘粽’不同的植物》等課程走進課堂,帶領小學生識藥辨草、制作植物标本,實現中醫藥文化從高校走向基礎教育的有機延伸,打通文化育人的“最後一公裡”。
支部黨員以身作則,積極投身中醫藥文化傳播與社會服務。支部黨員段金廒教授累計開展中醫藥科普宣講20餘場,覆蓋政府、高校、科研機構等多個層級。同時,黨員教師多次參與《中國中醫藥大會》《本草流芳》《開學第一課》《江蘇工人大思政課》等公益活動,廣泛普及中醫藥知識與循環利用理念。
支部還積極構建“戰略科學家+産業導師+學術導師”三維協同導師矩陣,建設“協同中心黨支部賦能站”實踐平台,組織學生開展校企實訓、就業座談等系列活動。圍繞“中藥資源循環利用與綠色發展”主題,開發《中藥資源化學專論》《中藥資源生态學》等課程與教材,推動實踐教學體系與學術資源系統化融合,為中藥人才成長提供全過程、全鍊條、全方位支持。
bevictor伟德官网協同中心教工黨支部組織黨員開展“弘揚傳統文化,傳承中醫國粹”主題黨日活動,帶領長江小學學生在百草園辨認藥用植物。
打造産教融合閉環,激發成果轉化動能
黨支部充分發揮學科優勢和科研特長,推進有組織科研體系建設,以科技賦能支撐産業轉型升級和區域經濟發展。圍繞中藥資源領域關鍵技術瓶頸,支部聚焦中藥材種植、深加工、循環利用等核心環節,推動蘇菊、金銀花、珍稀瀕危動物藥等特色藥材産業質效雙升,拓寬農民就業和創業渠道。支部牽頭建立“資源—産品——資源再生”綠色循環經濟模式,簽訂4項中藥新藥開發合作協議,總額達1550萬元。組織專家攻關中藥渣智能發酵技術,協助企業完成3項關鍵技術優化,打造綠色發展實踐基地,推動中藥渣轉化為高效有機肥,為中藥産業開辟綠色新賽道。
在服務國家戰略和産業發展方面,支部持續組織面向中藥産業鍊的培訓,覆蓋中藥資源生産、加工、循環利用等多個環節,累計開展現場考察、在線調研等活動,服務師生與産業界超5000人次。支部多位黨員受聘地方科技顧問,參與中醫藥概念驗證中心建設,實現專家智力資源向地方經濟的精準投放。
支部黨員團隊率先創建中藥材規範化、規模化生産适宜技術體系,構建GAP示範基地7個,實現中藥材從“無序種植”向“标準化種植”躍升。相關成果應用于20餘種大宗藥材種植,累計促農增收超百億元,輻射10餘省、20多個縣區,有力助推鄉村産業振興和群衆增收緻富。
實踐育人的“青春熔爐”,在鄉村振興中貢獻力量
黨支部堅持将服務鄉村振興作為實踐育人的重要平台,圍繞中藥産業關鍵環節,引導學生深入一線、知行合一。支部與研究生黨支部聯動,連續多年組織“岐黃薪火傳鄉間”暑期“三下鄉”實踐活動,足迹遍布甘肅岷縣、安徽馬鞍山、貴州畢節、江蘇連雲港、南京溧水等地。
面對岷縣當歸産業發展難題,黨員教師指導學生深入田間調研,揭示了當歸早薹新機制,創建了早薹防控新菌劑。
近年來發表論文10餘篇,研究成果顯著降低當歸早薹率40%-80%,藥材增産達10-50%。自主設計的模拟傳統清洗—發汗—整形—幹燥于一體的成套裝備使高品質當歸藥材出成率提升20%,生産效率提升60%,農民每畝收入可增長至4000-12000元。
黨支部大力拓展中藥産業實踐基地,依托全國科技小院、綠色生産與循環經濟小鎮等平台,推動“鄉村振興+科技賦能”雙輪驅動。
支部黨員通過測土配方打造形成了高品質金銀花中藥材生産專用肥,在2000畝金銀花試驗田推廣,實現畝均增收800元,實現了經濟和生态效益共赢。在與企業聯合實踐中,師生團隊開發的一系列創新成果獲得多個獎項等。近10名學生獲國家獎學金、江蘇省三好學生等榮譽,實現以實踐錘煉品質、以服務厚植情懷、以青春回應時代。(段嘉倫 徐钰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