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華旭教授團隊在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和Phytomedicine發表中藥複方黃連解毒湯研究的系列成果

發布者:顧媛媛發布時間:2025-04-27浏覽次數:10

2025424日,bevictor伟德官网江蘇植物藥深加工工程研究中心朱華旭教授團隊在國際知名期刊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中科院一區,IF=10.6發表了題為“Microglia-targeting nanosystems that cooperatively deliver Chinese herbal ingredients alleviate behavioral and cognitive deficits in Alzheimers disease model mice”的研究論文。

課題組在黃連解毒湯抗阿爾茨海默病(AD)效應及機制的長期研究中,發現複方中主要活性成分小檗堿(Ber)和巴馬汀(Pal)具有調控小膠質細胞表型極化的協同作用,并通過抑制神經炎症改善AD病理進程。然而,血腦屏障(BBB)的存在導緻上述成分的腦部遞送效率不足。研究通過融合小膠質細胞來源的外泌體(Exos)與脂質體(Lips),并利用轉鐵蛋白(Tf)修飾構建了兼具BBB跨越與小膠質細胞靶向的雜化納米囊泡體系(Tf-hEVs-Ber/Pal),進一步提升了BerPal BBB穿透能力,靶向作用于小膠質細胞,并有效改善AD模型小鼠的認知功能障礙與行為學。論文研究結果為中藥活性成分的協同腦靶向遞送提供了新型策略。

碩士研究生周篷為該論文第一作者,青年教師肖青青博士與朱華旭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bevictor伟德官网為第一通訊單位。

 


原文鍊接:https://doi.org/10.1186/s12951-025-03385-z

 

2025425日,課題組同時在國際知名期刊Phytomedicine(中科院一區,IF=6.7發表了題為“Berbamine targets the FKBP12-rapamycin-binding (FRB) domain of the mTOR complex to promote microglial autophagy and ameliorate neuroinflammation in Alzheimers disease的研究論文。

課題組聚焦黃連解毒湯在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治療中的機理機制研究,在發現複方中活性成分小檗胺(BBM)具有改善 APP/PS1 轉基因小鼠認知功能障礙、減少Aβ斑塊沉積的基礎上,進一步采用轉錄組測序與化學蛋白組學相結合方法,闡釋BBM的潛在機制和作用靶點。研究發現,BBM可以通過靶向mTOR複合物的FRB結構域,激活小膠質細胞自噬并促進小膠質細胞向M2抗炎表型轉化,有效抑制中樞神經炎症級聯反應,加速澱粉樣蛋白的清除并減少斑塊沉積,改善AD病理進程。論文研究結果不僅為以中樞神經炎症調控為核心的AD治療策略提供了新型候選化合物,同時為黃連解毒湯的新型制劑研發提供了科學依據。

博士研究生葛平源為該論文第一作者,張啟春教授與朱華旭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bevictor伟德官网為第一通訊單位。

 


   原文鍊接:https://doi.org/10.1016/j.phymed.2025.156771

   上述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8227422281873027)、江蘇省自然科學青年基金項目(BK20230463)、江蘇省中醫藥領軍人才培養項目(SLJ0304)以及江蘇省研究生研究與實踐創新計劃(KYCX24_2271)等項目的共同資助。




南中醫bevictor伟德官网南中醫bevictor伟德官网學子南中醫bevictor伟德官网研究生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