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全面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推進産教深度融合,加強中藥學專業一流本科課程建設,5月8日,中藥分析課程團隊聯合江蘇康緣藥業智能化研究所開展了産教融合中藥生産過程分析沉浸式教學活動。
教育部高等學校《中藥分析學》課程聯盟副理事長張麗教授以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的《醫藥工業數智化轉型實施方案》為課程導入,向同學們強調了中藥生産過程分析在智能中藥工藝設計中的重要意義。
随後,江蘇康緣藥業智能化研究所副總工程師、校友徐芳芳博士通過騰訊會議連線的方式,帶領同學們走進中藥智能工廠,在真實情境中沉浸式體驗質量源于設計理念在中藥智能化生産中的應用。并以熱毒甯注射液為例,詳細解析了制藥過程中影響中藥質量的關鍵物料屬性、關鍵工藝參數和關鍵質量屬性及其相互作用關系,進一步展示了近紅外光譜過程分析技術如何應用于中藥制造的智能決策和智能調控,讓同學們身臨其境,體驗了人工智能在中藥生産過程分析中的融合應用。徐博士強調了數據管理在中藥制劑生産全生命周期管理過程中的重要性,并寄語學弟學妹們在大數據時代,平時需注重對數據的積累、管理和使用,學會運用deepseek、python等技術手段,迎接中藥制藥的數智時代。
最後,教務處副處長姚衛峰感謝江蘇康緣藥業徐博士給大家帶來了一場精彩的中藥智能制造行業發展方向和最新趨勢現場講解。并對中藥分析産教融合課程的建設提出了三點要求:教師應抓住到企業實踐的機會,了解行業最新技術和生産流程,提高教學水平,打造“雙師型”師資隊伍;同學們應積極學習AI和大數據等新技術,融合課程理論知識,掌握符合行業需求的專業技能,提升就業競争力;課程團隊應加強與企業與學校科研力量的合作,共同開展技術研發和創新,加速科技成果向教學轉化。
中藥分析課程是今年學校立項的七門校級産教融合課程之一,課程團隊在前期聯合康緣藥業肖偉院士團隊編寫《中藥分析學》産教融合教材的基礎上,将通過課堂教學與企業合作的不斷實踐,引導同學們感悟中藥分析的真實工作場景,了解中藥産業發展國家戰略方向以及最新職業崗位要求,有針對性學習,從而提高自己未來的崗位勝任力,成為合格的中藥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