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提升中藥質量促進中醫藥産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在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下,中醫藥事業和産業發展持續提速,中醫藥産業規模不斷擴大,結構布局持續優化,集聚優勢逐步呈現,已成為我國醫藥産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力促進了健康中國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
中藥資源是中醫藥産業發展的源頭和基礎,《意見》中提出了加強中醫藥資源保護和利用,以及推進中藥資源循環利用等關鍵技術攻關,優化産業結構布局,加快推進中藥産業轉型升級等内容,再次表明了黨和國家對于中藥資源産業與資源循環利用的高度重視,中藥資源循環利用與産業綠色發展亦為中藥産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切實可行易推廣實施的有效途徑。
學科交叉與技術創新驅動低碳綠色高質量發展
中藥資源循環利用是bevictor伟德官网團隊躬耕不辍20餘年開創的中藥資源研究新領域。在國家“雙碳”戰略背景下,中藥資源循環利用已突破傳統環保範疇,正在重構産業價值鍊條。通過建立“資源-産品-再生資源”閉環系統,中藥資源産業正經曆從線性消耗向循環增值的範式變革,為傳統産業轉型升級提供了創新樣闆,同時循環經濟推動中藥産業價值鍊的延伸,産業集群化發展催生新型産業生态。
中藥資源産業化過程廢棄物及副産物的資源化利用體現了中藥資源化學的重要研究思想,是其實現中藥資源高效綜合利用、提升資源利用效率的重要内容。因此,以中藥資源化學基本理論為指導,集成化學、生物學、農業、生物轉化、重組工程菌等領域的适宜方法和技術,圍繞中藥資源産業化過程中産生的中藥廢棄物開展資源化利用研究,形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循環型、環境友好型低碳經濟産業鍊。基于中藥廢棄物的理化性質、潛在資源價值以及當地的生産技術水平等,通過化學轉化、生物轉化和物理轉化三大類方法技術體系,實現中藥廢棄物的多途徑多層次精細化利用,提升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效率,跨學科技術融合催生新型循環模式,從而促進中藥資源循環利用與産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未來,随着數字技術、合成生物等前沿科技的深度融合,中藥資源循環利用将打開更具想象力的新質生産力價值創造空間。
通過學科交叉與技術集成創新,推動中藥農業、中藥工業、中藥服務業全鍊條的資源循環利用,不僅是環保需求,更是中藥産業轉型升級的必然選擇。通過“技術突破+模式創新+政策引導”,可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經濟增值”三位一體的中藥産業新生态,為中醫藥傳承發展注入綠色動能,為中藥産業高質量發展創造新質生産力。
珍稀動物藥替代新策略打開動物藥資源開發新局面
《意見》中提出了加強中藥資源保護利用,規範珍稀中藥資源開發利用,突破一批珍稀中藥資源的繁育、仿生、替代技術。動物類中藥資源是中藥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有着悠久的應用曆史,且具有獨特的生物活性。作為中藥資源學的分支學科,藥用動物資源學科建設目前尚處于發展階段,亟需加強建設力度,不斷完善學科體系。因此,珍稀瀕危動物藥資源替代研究越來越受到關注和重視,而馴化養殖和類效物質替代是解決動物藥資源供給的有效策略,也是解決野生動物資源保護和用藥需求矛盾的根本途徑,成為解決瀕危動物保護與臨床需求之間矛盾的首要選擇。目前主要基于藥理功效類同、親緣關系相近、人工養殖和人工合成等研究思路和途徑尋找和開發瀕危動物藥材的替代資源,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瀕危動物短缺的現狀,但仍存在着諸多技術難題,替代品行業内不完全認可等問題。
20餘年來,bevictor伟德官网團隊圍繞珍稀瀕危動物藥資源的尋找發現和替代補償等重大社會需求,通過多元學科交融互鑒、協同發展,構建了“資源-化學-品質-功效-替代性-産品創制”等技術平台和創新研究模式,為我國藥用動物資源和動物藥學科建設發展提供了借鑒,為中藥學學科建設内涵賦予了新動能。
為解決動物保護與動物資源利用之間的矛盾,以人工制品為主的替代策略越來越受到關注與重視。尤其是生物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為動物類中藥資源的尋找提供了技術支撐。功能肽作為動物類中藥的功效物質組成部分,已采用多種生物技術進行研究,基于生物合成或化學合成的途徑實現功能肽類物質的高效合成,成為珍稀瀕危動物類中藥資源問題的解決途徑之一。圍繞重點動物類中藥品種,建立珍稀瀕危動物藥替代資源發現及類效品研究思路與技術體系,構建利用前沿生物技術與多組學檢測結合的手段揭示其科學内涵、提高其品質,成為保護珍稀瀕危動物和解決瀕危動物藥材短缺問題的重要途徑,可為有效緩解資源匮乏或政策性限制困境提供重要支撐。
來源:中國中醫藥報2025年3月31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