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bevictor伟德官网博士生導師黃璐琦院士團隊在自然科學綜合性學術期刊Science Bulletin(IF 9.511,JCR分區:Q1)上發表了題為Chinese ancient herbal processing: evidence of rice-steaming as the processing method of Rehmannia in Han Dynasty的研究論文。我校與中國中醫科學院聯合培養的在讀博士生朱慧為本文第一作者,中國中醫科學院黃璐琦院士、袁媛研究員為本文的通訊作者。
2015年漢海昏侯墓西回廊(西藏閣)發掘出土的由木質漆盒盛裝的疑似藥材,經中國中醫科學院等單位判明為中藥地黃和輔料層的複合體,是迄今發現的我國古代最早中藥炮制品實物,其炮制工藝的複原研究,将有助于深入了解我國古代藥物的炮制與應用曆史。
本研究基于地黃的炮制曆史沿革考證,分别制備了鮮地黃、生地黃、蒸制地黃、米蒸地黃及砂仁蒸地黃樣品,利用質譜分析等技術對漢出土地黃樣品以及上述制備樣品的化學成分進行分析比較,出土樣品中僅有9個化學成分被鑒定,其中地黃新萜B是地黃屬的專屬性化合物;同時HCA分析表明出土地黃炮制品與米蒸樣品具有高度相似的化學特征。因此,認為漢海昏侯墓出土地黃炮制品最可能的加工方法為米蒸法,将我國蒸法及米輔料加工法的應用曆史提前至公元前59年。為進一步揭示米作為輔料在蒸制地黃中的作用,通過原子發射光譜分析證實了蒸制時使用鐵制容器會導緻地黃樣品中鐵元素含量的顯著升高,而采用米蒸法可以有效減少鐵元素在地黃中的含量;代謝組分析也表明米蒸法可以緩解使用鐵質容器對地黃成分的影響。評審專家認為“The resear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theory.”(本研究對中醫藥理論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清代以後,随着蒸制容器的改良,米蒸法在中藥炮制中已很少使用。但這種古老制藥技術演變流傳而來的一種主輔料完美結合的食物烹調方式——粉蒸,帶來的粉蒸肉等各地名菜早已家喻戶曉。漢海昏侯墓出土地黃炮制品的本草考古研究成果将為古代炮制方法及功效應用的産生、消亡或傳承提供合理的科學依據,有關米蒸地黃的功效還有待進一步研究。